對資本主義來說,世界是平的。因為資金、人才、物品流通快速,而且沒有分別,只要可以賺錢就可以。

對社會主義來說,世界是凹凸不平的。因為有人高有人低,有人俯視有人仰望,有人掙扎有人遨遊。

什麼人才能俯視?

當我們有能力去幫助別人的時候,常常都代表著我們行有餘力,這會不會是一種比下有餘的心態?

難道上頭的人就真的過得比較好嗎?

老師總說,教育可以造成階層的垂直流動。所以所謂的貧苦人家如果接受教育,就有可能改變現況,脫離貧窮。

但到底是誰在決定什麼好或什麼不好?誰有資格去判定?

我們以自身的價值觀去看這個世界。當事情跟自身的觀念不一樣的時候,往往都想去改變它。這算不算是一種文化霸權?

也許有人會說,這世界上存在著一種普世價值,那跟身處於哪一種社會沒有關係。

但是如果那樣的生活方式就是他們的慣例或是文化時,我們又有什麼資格跟身份去要求改變?

我並非譴責養如此作為的人,只是做之前是不是可以想一想,你確定改變之後他們會過的更好?你確定那真的是他們要的?你確定你能夠承擔這樣的責任嗎?


其實影片看到一半,我就想到了魯冰花這部影片。雖然兩片看起來沒有什麼相似之處,但我就是會不自覺得聯想在一起。

"魯"片中的古阿明,天才洋溢。卻因為作畫太充滿想像力,而遭到許多古板的老師反對。

"小"片中的小攝影師們,則是因為沒有受過太多普世價值的社會化,所以拍出來的東西格外有生命力。

我並不是否定教育的必要性及功能性,只是很多東西是不是在教育以及社會化的過程中被忽略,甚至被排除了?

"魯"片中,勢利的老師們硬推鄉長的兒子去參加繪畫比賽。"小"片中,只因為孩子是紅燈區出生的,所以連找個學校、辦個護照都費盡千辛萬苦。若以班雅明的觀點來看,他們都算是波希米亞人。他們默默的用自己的方式,從底層來反抗社會、制度、不公平。

有用嗎?至少短時間內很難看到成效。要消除表面的凹凸不平當然可以很快,但是要做的讓人不會反抗(或說不會引起大反彈),卻還是必須慢慢來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r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